人体的“气”在中医指的是什么,对人体作用?
气是什么呢?它可是人体最基本的物质,由肾中的精气、脾胃吸收运化水谷之气以及肺吸入的空气这几部分组合而成。《素问·五藏别论》提到:“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百病皆生于气,当人体生病时,往往是阳气不足所致。阳气充足的话,是绝不会轻易生病的。比如有人患了过敏性鼻炎,究其根源同样是阳气不足,这就如同楼层太高,水压不够,水泵无法将水送上去,缺水的道理一样,过敏性鼻炎也是如此。
我们再来分别看看,这些气的运动不规律会对人体产生怎样的影响。
“气滞”,也就是气的运动不通畅。最典型的症状表现为胀痛。根据气滞部位的不同,胀痛出现的位置也会有所不同。就拿让我们头疼的毛病来说,月经引发的小腹胀痛,痛的时候甚至会有想大便的感觉。这属于典型的气滞引发的妇科疾病。气和血常常相互关联,气滞的情况下往往会出现血瘀堵塞的情况,下次讲到“血”的时候再详细阐述,这里先不展开。
“气郁”,指的是气积聚在体内,无法在周身正常通行。当气郁结在内,不能正常运动时,人体脏腑的运转,以及物质的运输和排泄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障碍。比如女生在冬天经常会感到手脚冰冷,其实就是气运行不畅造成的。所以,冬天一定要保证充足的饮食并且多运动,这样才能确保气血正常运行。
“气逆”,是指体内气上升太过,下降又不足,从而给人体带来疾病。气在人体中的运动存在升降,上升的作用可以保证把体内的营养物质输送到头面部位,维持各脏器在体内的正常位置;下降的作用则能让进入人体的物质自上而下依次传递,还能把各种代谢物向下汇集,通过大小便排出体外。如果上升作用过强,就会出现头部过度充血,进而头晕头胀、面红目赤,甚至昏迷、半身瘫痪、口角歪斜等症状;下降作用过弱的话,就会出现饮食传递失常,表现为泛酸、恶心、呕吐、咳嗽等症状。
“气陷”和“气逆”相反,是上升不足或者下降太过。上升不足会导致头部缺血缺氧,或者脏腑无法固定在原来的位置,出现头晕、健忘、眼前发黑、精神不振等症状;下降太过则会使得食物传递速度过快,或者代谢物过度排出,从而出现腹泻、小便频数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