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疼痛、肥胖、疾病的根源究竟是什么

2025-05-13评论:(0)健康养生知识

中医提出一个重要理念,十病九淤,是非常符合客观实际的。几千年来,很多中医在大量实践过程中,发现很多疾病都与身体内存在的淤积有关,所以,才总结出以上结论。

邓医生八十年的经验认为,人体疼痛、肥胖、疾病的根源就在于“瘀堵”二字。这些淤积,好像空中飘移的小块云彩一样,它们在体液中流动,逐渐沾染垃圾和杂质,同时在某个适合停留的地方静止下来。不断加入同类,形成一种汇集团体,时间久了,发生沉淀和固化。一般来说,这些流动的东西都要找个附着物挂靠,关节的缝隙是最合适的首选。一旦骨头关节缝隙被这种凝固的固体物质填满后,就发生骨质增生或者关节强直现象。如果这些淤积没有固化,黏稠的淤积也会造成局部疼痛。

那么,什么是“瘀堵”?

首先明确瘀和堵的概念:先就血脉谈谈血瘀。血管分为三类,一是动脉血管,二是静脉血管,三是微血管(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是连于动脉和静脉之间的互相连接的丝网,毛细血管数量很大遍布全身,壁薄,管径较小,血流很慢,通透性大,其功能是利于血液与组织之间进行物质交换。为了便于理解和想象,毛细血管在身体里之多之重要,与其说人体是“血肉相连”不如说是“血丝相连”。毛细血管很细,是头发丝的1/20,我们所说的“瘀”,主要就是指毛细血管让血液里的垃圾给占满了,不能进行物质交换了,这是我们说的第一个“瘀”。动脉血管和静脉血管里的垃圾粘附于血管壁,我们也叫“瘀”,这是第二个“瘀”,当慢慢把某一段血管彻底“瘀死”了,就是我们说的“堵”。所以有的情况不好具体分辨清楚,也有二者交叉的情况,在不影响我们判断和调理的情况下,有时候也就不分得这么具体。

我们体内的痰湿、瘀血、食积、水湿、内热、浊气等这些都是瘀,都会形成堵。

人体疼痛、肥胖、疾病的根源究竟是什么

女人脐下三寸之地就是美丽的后花园,问问自己:有没有痛经?有没有包块和瘀斑?已婚女人很难都没有,只要有其一,它们就是皮肤的杀手,用多少化妆品都没有用。

男人身体里有一定的水分且代谢畅通就会身体好、身材好。若水分滞留在体内,人就会显得胖胖的,好像多出一层肉肉,脸圆鼓鼓的,眼皮肿肿的,最可怕的是大腹便便,脑满肠肥。

拿西医的说法,就是向身心灵输入了太多的东西而没有能力、时间去消化,又不能顺畅排出体外,日积月累就形成了瘀堵,身心灵就不通畅了,随之而来的就是身心灵疾病。拿肥胖者来说,肥人多痰湿,痰浊既生,或阻于中焦,或流溢五脏六腑,在运行中由于气血不足,逐渐流而不畅,就形成了瘀堵积,越瘀堵积越多,就导致了堵塞,成为身体的障碍,百病就因此而生。

拿气血来说,气血互相依附,气虚则血弱,气滞则血瘀,气陷则血下,气逆则血乱,气温而血滑,气寒而血凝。故治血必调气,气和则血宁。拿六淫来说,暑、热、燥、风为阳邪,容易耗伤津液,灼血动血。如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王清任说:“血受热则煎熬成块。

说来说去,无论是阴邪,还是阳邪,最后都会结瘀而塞,形成疾病。拿外伤来说,外伤是形成瘀血的重要原因,无论是什么形式的外伤,都会使局部气血损伤,血溢于皮下,或筋肉之间,或五脏六腑之间而结瘀血,形成堵塞。拿高血压来说,血压高,是个表面现象(包括伴随的一些感觉症状),它只是一个外在表象,所以它只是一个症状。那么什么是病因呢?其实,血压高是因为循环系统“瘀堵”了。

所以,“瘀堵”才是病。在哪里堵,才是病因所在。著名中医师陈威生说,我们每个人体内都有瘀,这些瘀无时无刻不在产生。而且瘀会随着气机的升降,潜伏在我们的脏腑经络里,隐蔽在身体组织的空隙中,或者渗溢在肌肤筋骨、皮里膜外,它们在身体里无处不在。这些瘀是疾病滋生的主要原因,如果不将造成疾病的瘀祛除,无论现代医学用什么方法去治疗疾病,都只能是“治标不治本”,疾病依旧会反复发作。因为,现代医学是西医,西医的主流疗法是西药。

我们先看西医的医学思想,西医对病的“病名”,都是以症状来命名。像高血压、糖尿病、失眠等,还有什么“美尼尔综合征”“帕金森综合征”。如果想知道你的病是哪里的问题,没人给你讲明白,只管给你解决症状就是了。

我们再看所有西药,全部是对付各种症状的。每种药的包装里都有一份说明书,我们通常只会看它们有什么疗效。我们都忽视了还有两个内容更重要,一个是该药的药理说明,一个是该药的毒理说明。药理说明是告诉你,这种药是治什么的。你把所有药品的说明书看个遍,全部是消除各种症状的。毒理说明还会告诉你,这种药会有什么毒性(对身体会造成什么伤害)——“毒作用”,另外还会引起其他不良反应——“副作用”。不要说人家没有告诉你,是因为我们没有看。

所以说,现代医学根本不是在治病,而是治症。像高血压,病因在哪里?不知道,你只管吃药把血压降正常就是了。病好没好?不管。并发症怎么来的?不问。像糖尿病,病因在哪里?不知道,你只管吃药把血糖降正常就是了。病好没好?不管。并发症怎么来的?不问。像疼痛病,病因在哪里?不知道,你只管吃药止了疼就是了。不疼,就算病好了。过后再疼怎么办?疼了你就再吃。像失眠病,病因在哪里?不知道,你只管吃药睡着觉就是了。安眠药就是麻醉神经,一次吃多了能自杀,每天少吃(时间长了)就不中毒了吗?谁管你。

现代医学拿着症状当病治,现代病怎么能治好?由此可见,西医不过是讲究“治愈”疾病,也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针对产生病痛的部位来做针对性的治疗,是不可能从根本上治愈疾病的。所以说,现代医学治病,不是越治病越少,而是越治病越多。因此说“西医治标不治本”,或者叫“治表不治本”,不过是消除症状。当然,如果这些症状应该消除,这也无可厚非。但是,这些症状真的需要消除吗?

症状是什么?人体为什么要出现这些症状呢?

人体不会说话,但如果内部出现问题,它会发出各种“信号”。这些信息是身体向我们表达的一种方式,它是在告诉我们什么,它是在述说着什么。

这些症状,就像个不会说话的婴儿,只会用哭闹、表情、动作来表达。我们要健康,就要学会聆听这些“身体的语言”,才能正确地理解它们,才会知道我们应该做什么。而现代医学呢,把身体的这些信号(症状)当敌人,统统给你消灭。

而中医却致力于让疾病“自愈”,中医将人体当成一个整体来治疗,不是着眼于患处,而是从根本上去查找疾病产生的原因,从源头上将病因拔除,然后调整人身的能量动态使之归于平衡的常态,这样,疾病就会自愈了。

因为,疾病的根源就在于“瘀堵”。对于人体三通的不了解,实际上就是因为人们对于自身疾病产生的根源——“瘀堵”的认识极度匮乏。中医将“瘀堵”限定为瘀血,而本书将瘀堵的概念延伸开来,将影响气血运行的,容易造成体内瘀血的物质都称为瘀。

人体由许多管道系统构成,如血管系统、淋巴管系统、胃肠道系统等,只有这些管道系统畅通无阻,人体才能健康。随着年纪的增长,自然环境因素和人自身的新陈代谢使人体内积累了各种各样的垃圾毒素,这些东西简单地说就是瘀,比如说痰湿、浊气、瘀血、食积、水湿、内热等,这些都是瘀,都会形成堵。

我们的健康,取决于各个系统(组织和器官)的工作质量。

而我们的寿命呢?则取决于各个系统的使用寿命,而它们的使用寿命则取决于它们的衰老速度,这就是所谓的“木桶效应”。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矮的那个木板之长短。而一个人的寿命,则取决于最早报废的那个系统。一个肝癌患者40多岁就死了,是因为他的肝脏报废了,尽管其他系统还好好的。一个高血压患者30多岁患脑血栓死了,是因为他的大脑报废了,尽管其他系统好好的。

所以,我们要想健康长寿,就要关照好身体的每个系统,而影响系统衰老速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在于微循环的瘀、堵程度和速度。有人为什么会早死呢?就是说,最早报废的系统,为什么会出现问题呢?就是因为“局部微循环”出现瘀堵了。人为什么到“七老八十”就会老死?人越老,行动越迟缓,都会有这样的感觉,越来越没劲了,走不动了。

到底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微循环。微循环都是处于身体的外端和远端,这些地方先形成瘀、堵,慢慢再向里蔓延,一般是每年瘀、堵1%。人到了五十岁的时候,微循环瘀堵大概达到50%(一半以上),这时候人体开始走向快速衰老。而到了七八十岁的时候,微循环瘀堵到70%~80%,基本只有人体的中间部位循环畅通,四肢和远端的微循环都基本不行了,人的生命也就快到了尽头。为什么有人能活100多岁?因为他们的微循环能够保持畅通,为什么现在很多人“未老先衰”?是因为他们虽然年轻,但微循环却瘀堵得很严重了。

瘀堵是大多数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不从根源上去疏通这些瘀堵,只是通过药物去简单治疗疾病的表象,就算一时治愈了,疾病还是会复发,治标不治本。

如果我们能从生活中尽量避免产生瘀堵,或者是在产生瘀堵的时候就及时将它们排出体外,那么疾病就可以得到预防,健康就会常在。这就是本书强调三通养生哲学之身体通的主要原因。

而什么通?通什么?或许很多人都不太清楚。人体是一个大机器,经脉是一条条小管道,相互连通,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的有机配合皆靠经脉的联络沟通,经络将气血运载到身体各个器官,使之正常运转,维持生命运动,使人沿着生长壮老已的生命历程发展。

我们这里所说的通,是指气血精津液沿着各自的经络脉道正常运行至全身而无阻滞,濡养五脏六腑,使人感到精力充沛,精神饱满,感受不到痛苦。而如果这些经络小管道某一处受瘀堵,气血瘀滞,不能流通,立刻会影响到整台机器的正常运转。“流水不腐”的道理人尽皆知,自然界的河流如果不流动,就会变成一潭死水,滋生细菌散发恶臭。

人体内的气血也如同自然界的河流,运行有序,不受阻滞而流速平稳时,人体才能健康,不受疾病困扰。一旦瘀堵,不能及时疏通,久而久之,气滞血瘀形成体内蕴毒,就会使人产生疼痛感。《素问·举痛论》曰:“经络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则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相关推荐:
标签: 养生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