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通降论:胃的生理、病理与治疗
1. 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昔贤李东垣撰《脾胃论》,主张补脾胃升清阳泻阴火,对脾升清多有论述。董老更加重视胃主降的功能,根据时代变化特点及临床经验,进而提出了脾胃通降论。
一、胃的生理特点集中在一个“降”字
胃为水谷之腑,“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以降为顺。降则和,不降则滞,反升则逆,通降是胃的生理特点的集中体现。《伤寒论》指出:“津液得下,胃气因和。”叶天士认为:“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胃和的关键就在于胃气润降。降则生化有源,出入有序;不降则传化无由,壅滞成病。如《灵枢·胀论》中讲的“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就是胃失通降之故。所以《灵枢·平人绝谷》指出:“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由此可见,“降”是胃的生理功能特点。只有深刻地认识这一特点,才能进一步了解它的病理病机所在,才能通过治疗来调整它的生理功能,使生理异常转化为正常而恢复健康。
二、胃的病理特点重点在一个“滞”字
胃为传化之腑,只有保持疏畅通降之性,才能完成纳食传导之功。肠胃为市,无物不受,易被邪气侵犯而盘踞其中。邪气犯胃,胃失和降,脾亦从而不运。一旦气机壅滞,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血瘀、湿阻、食积、痰结、火郁等而引起种种胃痛,此乃邪正交争,气道闭塞,郁于中焦所致实滞;若脾胃虚弱,传化失司,升降失调,清浊相失,郁滞自从中生,则属于虚而夹滞。《素问·调经论》指出:“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就是在论证胃虚而夹滞的病机: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能降,郁滞于中,因而成病。所以胃脘痛不论寒热虚实,内有郁滞是共同的特征。寒则凝而不通,热则壅而失降,伤阳者滞而不运,伤阴者涩而不行。只有深刻地认识了这种特点,才能正确地辨证施治。
三、胃病的治疗要着眼于一个“通”字
胃主纳,就是摄取食物,纳入食物。纳入食物,是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手段。“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纳谷者昌,失谷者亡”。但是纳入之后,又必须吸取精微,输出糟粕。出与入,是互相对立、互相排斥的,但又是相互依存的。有入有出,出而复入,吐故纳新,是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有入无出,只出不入,生命均无法生存。所以《素问·六微旨大论》强调指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胃主纳,喜通利而恶壅滞,一旦得病,机枢不运,只入不出或少出,就无法再纳。因而临床治疗,着重疏通气机,使上下畅通无阻,当升则升,当降则降,应入则入,该出则出,则寒热自除,阴阳调和。所以,胃痛虽有寒热虚实之别,治疗亦有温清补泻之分,但总的都以开其郁滞、调其升降为目的,都要着眼于一个“通”字。所谓通,就是调畅气血,疏其壅塞,消其郁滞,并承胃腑下降之性推陈出新,导引食浊瘀滞下降,给邪以出路。胃腑实者,宜消积导滞,专祛其邪,不可误补;胃气虚者,气机不运,虚中有滞,宜补虚行滞,而又不可壅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