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时期李东垣脾胃学说的创立及影响

2025-05-11评论:(0)健康养生知识

1. 金元时期,众医家在《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的基础上,对脾胃学说有了全新的认识。如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在《脾胃论》中系统地提出了脾胃学说。

2. 李东垣为宋金时代河北真定人,中年后投身于医学。“从易州张元素学,尽得其法,而名乃出于元素上,卓为医家大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医家类》)当时战乱不断,疫病流行,民不聊生,李氏在传统的伤寒外感学说的基础上,发展了内伤学说。

3. 李东垣注重调理脾胃,认为“治未病”始终要重视脾胃的调养,以扶助正气抵抗邪气。在张元素的脏腑辨证思想影响下,李东垣总结《黄帝内经》《难经》等古典医著和仲景、元素、钱乙等前辈的经验,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提出了“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的著名论点,创立了脾胃学说,并充实、发展了中医学。

4. 他遵从《黄帝内经》“土者生万物”的理论,认为脾胃是元气之源,元气又是人身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所由生,因此,必须重视脾胃。

5. 李东垣著有《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等书,其临证施治,特别强调脾胃的作用,“胃中元气盛,则能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虽肥而四肢不举,盖脾实而邪气盛也。又有善食而瘦者,胃伏火邪于气分,则能食,脾虚则肌肉削,即食㑊也。叔和云:多食亦肌虚,此之谓也。夫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有时而显火上行,独燎其面,《黄帝针经》云:面热者,足阳明病。胃既病,则脾无所禀受,脾为死阴,不主时也,故亦从而病焉。形体劳役则脾病,脾病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脾既病,则其胃不能独行津液,故亦从而病焉”(《脾胃论·脾胃胜衰论》)。

6. 李氏临床强调升发脾胃之气的重要性,创造了不少以升阳益气为主的方剂,如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升阳除湿汤等,并擅长用升麻、柴胡、葛根、黄芪等升提之品,成为补土派的显著特色之一。甘温之剂能益助脾胃之气,使之阳生阴长,益气能生血,气血相调,阴平阳秘,故虚热能除。李氏以甘温立法,治疗内伤杂症脾虚发热,实开中医治疗内伤发热之一大法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以其卓越疗效被历代医家广泛应用。

7. 李东垣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李东垣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

相关推荐:
标签: 养生中医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