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脾胃学说的发展与完善

2025-05-11评论:(0)健康养生知识

1. 明清时期,温补学派进一步发展了脾胃学说。薛己认为人有胃气则生,四时皆以胃气为本。“人以脾胃为本,纳五谷,化精液,其清者入荣,浊者入胃,阴阳得此,是谓之橐籥,故阳则发于四肢,阴则行于五脏,土旺于四时,善载乎万物,人得土以养百骸,身失土以枯四肢。”(《明医杂著·丹溪治病不出乎气血痰郁》)

2. 作为温补学派重要人物,薛己进一步强调“补火生土”,他根据肾、命门与脾胃的关系,认为在治疗脾胃病的过程中,除了直接调治脾胃,还当求之于肾、命门,故常用六味丸、八味丸加减。《明医杂著·续医论》云:“然其所以致疾者,皆由气血方长而劳心亏损,或精血未满而纵情恣欲,根本不固,火不归经,致见症难名,虽宜常补其阴以制其火,然而二尺各有阴阳,水火互相生化,当于二脏中各分阴阳虚实,求其所属而平之。若左尺脉虚弱而细数者,是左肾之真阴不足也,用六味丸;右尺脉迟软或沉细而数欲绝者,是命门之相火不足也,用八味丸。至于两尺微弱,是阴阳俱虚,用十补丸,此皆资其化源也。”

3. 李中梓主张脾肾兼补。其提出:“经曰‘治病必求于本’,本之为言根也,源也。世未有无源之流,无根之木。澄其源而流自清,灌其根而枝乃茂,自然之理也。故善为医者必责根本,而本有先天后天之辨,先天之本在肾……后天之本在脾……脾何以为后天之本?盖婴儿既生,一日不再食则饥,七日不食则肠胃涸绝而死。经云‘安谷则昌,绝谷则亡’,犹兵家之有饷道也,饷道一绝,万众立散,胃气一败,百药难施。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故曰后天之本在脾。”

4. 张景岳提出“治五脏以调脾胃”的观点,为后世医家提出脾统四脏奠定基础。《景岳全书》云:“脾胃为水谷之海,得后天之气也。何也?盖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原,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精血之司在命门,水谷之司在脾胃。故命门得先天之气,脾胃得后天之气也。……是可知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主。胃强则强,胃弱则衰,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而凡脾胃受伤之处,所不可不察也。……故凡欲察病者,必须先察胃气,凡欲治病者,必须常顾胃气。”在另一方面,他认为“善治脾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能治脾胃,而使食进胃强,即所以安五脏也”。并且着重发挥了“治五脏以调脾胃”之法。

5. 清代,叶天士提出重视胃阴的思想。叶氏比较系统地继承了东垣的主要学术经验,但同时又认为“盖东垣之法,不过详于治脾,而略于治胃耳”,因此创立了“胃阴学说”,“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又云: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系统阐述了脾胃分治之理。

6. 清代著名医家唐容川的《血证论》提出了滋补脾阴学说。他从阴阳、脏腑学说等方面论述了脾阴存在的客观性,指出了脾阴的实质及其作用,以中西汇通观点,说明脾阴之物质基础。治疗上取甘淡濡润之品以滋补脾阴。提出了脾阴虚、胃阴虚的辨证论治方案,补前贤之未备,丰富、发展了中医学的脾胃理论。

7. 从脾胃学说在中医历史长河中的演变可以看出,历代先贤从临床实践的角度,不断完善脾胃学说的内涵与外延,使得脾胃学说日臻完善。

相关推荐:
标签: 养生中医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